查看原文
其他

物化女性迎合男性,大学爱情课别上偏了 | 新京报快评

任冠青 新京报评论 2024-05-02
大学恋爱课绝非“可有可无”的“刷分课”。

▲《爱情心理学》课件。新京报资料图

 | 任冠青


“恋爱中女追男的要点包括口头‘声称生孩子’”“化妆可以增加对男性的吸引力,但理解要准确,核心是显得年轻”“让男方感觉观念保守可以大大增加对男性的吸引力”……


据新京报报道,近日,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师龚利开设的《爱情心理学》课程,被曝有涉嫌性别歧视的不良言论,引发争议。有网友表示,该课件有“物化女性”之嫌。


3月13日,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处获悉,龚利不再担任《爱情心理学》任课教师,将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老师负责后续课程讲授。


教女性“拿捏”男性,传授恋爱中女追男的技巧——表面看,这位教师是为帮女生成功恋爱“操碎了心”,实际上不过是包裹着“科学”外衣的腐朽观念输出。


按照这种扭曲的逻辑,女性要顺利“脱单”,就不能真实做自己,而是要用各类技巧自我伪装,“算计”异性,想方设法讨好、迎合刻板印象中的男性偏好。类似物化女性、同性别平等观念相背离的观点输出,显然不是大学恋爱课的“正确打开方式”。


大学不只是青年智识的训练场,同样是帮助其更好地成人化、社会化的孵化器。恋爱课的本质,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,培养他们收获、经营幸福的能力。


如何正确表达爱意,怎样提高自我情绪管理和共情能力,如何处理好彼此相处中的误解和隔阂……这些都是值得大学恋爱课认真研学讨论的内容。


不客气地说,那些涉嫌性别歧视、教学生不讲真诚只讲“伪装”的课程输出,不仅可能对部分学生的恋爱观形成误导,更是对高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宝贵精力的浪费——整整36个课时,为何要让学生白白耗费在听这些腐朽、陈旧、刻板的观点输出上呢?


面对舆论争议,涉事教师不再担任《爱情心理学》任课教师,这样的纠偏速度得到了网友们的肯定。但人们还有不少疑惑待解:一般来说,大学课程不能“想开就开”,特别是这种适用于全校范围内的公共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程,必然要经过学校的专业把关。


对此,有必要回溯梳理一下:这门课在开设之前,是如何通过审核正式“上线”的呢?未来,又该如何在尊重教师创造性发挥的基础上,有效加强把关,防止问题课程出现?


据报道,由龚利“执鞭”的《爱情心理学》已不是第一年上线。一位曾在2022年上过该课程的学生就表示:“老师多次在课堂上传授类似物化女性、强化女性刻板印象的观点,强调女性生育能力”。也有学生表示,曾对授课教师龚利表达过对其授课观点的质疑。


一门明显“跑偏”的全校通识课程,却能安然存续几年时间,这其中暴露的漏洞显然应该被堵上。尤其是在重视学生关于选课系统、课程评价上的真实意见层面,有必要搭建相关机制,助力校方及时发现、叫停异常情况,避免问题课程继续误导学生。


总之,大学恋爱课绝非“可有可无”的“刷分课”,而是关乎学生爱情观的塑造,能引导年轻人学会爱与尊重。而从近年的舆论反馈看,类似的课程在大学受欢迎程度往往较高,正是因为如此重要,这门课不容糊弄,更不该“跑偏”。那些传递腐朽性别观念的课程,绝不该再出现了。


撰稿 / 任冠青(媒体人)

编辑 / 马小龙

校对 / 李立军


推荐阅读:美国府院合谋剥离TikTok,一场形同抢劫的霸凌 | 京酿馆
改装销售超标电动自行车,专卖店的生意经念歪了 | 新京报快评
“烂尾楼”里开民宿,怎么开的张?| 新京报快评
新能源车“续航虚标”莫成行业潜规则 | 新京报快评
8天5起事故,波音这次麻烦不小 | 京酿馆
点击下方公号名片,阅读更多精彩观点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